[摘要] 踏访泉山门、朝天门、临漳门这三座城门,您便可与泉州唐五代、宋元、明清三段历史撞个满怀。这三座城门结合本世纪初新门街、北门街改造,是当年市委、市政府的集体决策。尽管建设时间仅10多年,但却是“依史有据、存古存真”的百分百的古建筑,复建中完全按传统的做法,遵循传统的规制,大量采用旧石等旧材料。
罗城:“城门头”与“小东门”
罗城,是包围子城的外城,是真正意义上具有防御意义的城门。
唐末五代时,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开辟了7个城门,俗称“七城门头”,即仁风门(东)、义成门(西)、镇南门(南)、朝天门(北),还有通淮门(东南)、临漳门(西南)、通津门(新南门)。
元代,在泉州为官的新疆人偰玉立扩城,叫新罗城。泉州虽仍有七门,但位置有所调整。还增设德济门,近邻现在的天后宫。
明朝时,泉州又在新罗城开了一个新门,叫小东门。因古泉州地形状似鲤鱼,小东门正对东湖,像鲤鱼吐珠。小东门的位置,大约在今儿童医院附近。
考古:城墙上可以跑马
明清五百年中,泉州城址变化不大,但逐渐走向拆毁。
据泉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、泉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的《泉州古城街坊摭谭》记述,20世纪初罗城蜿蜒30里,城墙高1丈8尺,差不多是6米高,而七座巍峨的古城门依然存在。
1926年,时任厦门大学国学院考古部导师陈万里到泉州考古,记录下古城尚且完整的面貌,只是南门已拆毁一角。当时城上可以跑马、城下壕堑水波荡漾。登上城门,刺桐城风景尽收眼底。
后来人们开城辟路,或因战事之需,逐渐摈弃城壕,许多城门和城墙在上世纪30年代末不复存在。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